古籍知识:古籍版本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古籍知识:古籍版本

一、版本的定义

1.版本: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、刻本等形式,狭义的版本概念是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而产生的,简言之,是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本子,区别于写本、抄本。
2.版本学: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,鉴别其真伪和优劣,即称为版本学。李致忠先生定义为:“中国古书版本学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,以图书的版本鉴定为核心任务,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,依靠多学科知识,利用校勘学、借助目录学全面完成揭示图书的使命,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各学科研究服务的一门辅助性科学。”(李致忠著《古籍版本知识500问》,北京图书馆出版社)
3.善本:具有比较重要历史、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。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,传世较少的,以及精校、精抄、精刻、精印的书本等。清末张之洞为了指导学生读书,曾总结前人经验,并结合自己认识,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:一是“足本”,即无缺残无删削之本;二是“精本”,即精校精注本;三是“旧本”,即旧刻旧抄本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编修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时曾经把善本的定义归结为“三性九条”。
“三性”即: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“历史文物性”,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“学术资料性”,雕板印制考究、插图等精美的“艺术代表性”。
“九条”为:一、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。二、明代刻印、抄写的图书。三、清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、抄本。四、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的图书。五、辛亥革命前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,或较有系统的稿本,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、抄本。六、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,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、抄本。七、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、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、抄本。八、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,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、套印本,或有精校版画的刻本。九、明代印谱,清代集古印谱,名家篆刻的钤印本,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。
这三性九条长期以来为业界所遵从。

二、版本的类型
从图籍产生以来,尤其是版刻图籍产生以来,版本的类型和称谓非常多,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,可分为稿本、写本、抄本、影抄本、刻本、活字本、套印本、石印本、彩绘本等等。
1.稿本: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。分手稿本、清稿本和修改稿本。手稿本是由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作品;清稿本即誊清的稿子,又包含两种情况,一是作者亲自誊清的,与手稿本相同,另一种情况是他人誊清的本子,已经不在再属于稿本的范畴;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作者又进行修改,也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作者自己誊清后自己又进行修改,另一种是别人誊清后作者进行修改,这是真正的修改本的概念。这三种情况真正区分清楚并不容易,所以常采用稿本作为通称。
2.写本:缮写而成的书本。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、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、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;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,如明辑《永乐大典》、清修《四库全书》等,亦称写本。
3.抄本:以某一传本为底本,抄写而成的书本。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。其中抄写精美,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。
4.影抄本:也称影写本。以某一传本为底本,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、版框大小、文字内容,一一摹抄,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,故名。明清时期,宋元本非常难得,一些喜好者索求不到,便想办法借来原刻本,雇请抄手,用优良纸墨,照样临摹,满足自己的心愿。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。
5.刻本:雕版印本的简称。指雕刻木板,制成阳文反字印版,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。我国雕版印刷唐代已经开始流行,宋代大兴,至于清代,延续1000 余年,从时代划分,刻本分为宋、辽、西夏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刻本;从地域划分,有蜀刻本、浙刻本、闽刻本等,细分还可以有杭州本、越州本、衢州本、建阳本、麻沙本、平水本、眉山本等;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划分,可以分为官刻、私刻、坊刻,细分又可以分为内府本、监本、公使库本、各路儒学本、经厂本、藩府本、殿本、局本等等;从书的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大字本、小字本、巾箱本等;因墨色又分为墨印本、朱印本、蓝印本;从刊刻先后刷印早晚看,又分成初刻本、重刻本、覆刻本、初印本、后印本、重修本、增修本、三朝本、递修本等,名目繁多。
6.活字本:活字印本的简称。选用单体活字,按照书的内容,摆成印版,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。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,分为泥、木、铜、锡、铅活字等。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(1041—1048)毕昇所发明,用胶泥制字,火烧使坚,摆版印刷。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。元代又创制木活字。木活字应用广泛,大规模使用的是清乾隆时期排印的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,而且木活字不仅应用于汉文的印刷,还曾应用于印刷维文和回鹘文。金属活字最有名的是明代弘治正德间无锡华、安两家的铜活字印书。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印书属雍正年间铜活字排印的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。
7.套印本: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,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。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,即在一块雕好的版片上,刷不同的颜色印刷,称为敷彩印法。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。现存最早的敷彩印法的实物是元至元六年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《金刚经注解》,明代的《花史》、《程氏墨苑》等将敷彩印刷法推向巅峰。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叶,浙江凌、闵两家将套印技术推进到新的阶段。精美的三色、四色套印,直到乾隆内府的五色套印、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六色套印,套印技法把印刷水准和印刷效果提高到新的阶段。
8.饾版印本:雕刻多块印版,分别涂以不同颜色,依次刷印而成。为了表现山川云雾、草木虫鱼、花鸟禽兽、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,将一叶图文,或一个局部,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,而后分层分色套印。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,故名。
9.拱花印本:雕刻多块凹凸印版,根据内容需要,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。用以凸现山川云雾、草木虫鱼、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。
10.钤印本: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。
11.磁版印本: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,刻成阳文反字,火烧令坚,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。
12.活字泥版印本: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,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,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,再按照书的内容,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,压于特制的泥版上,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印版,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。
13.聚珍版印本:简称聚珍版。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。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,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,用以选印收入《四库全书》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。乾隆皇帝以“活字”名称不雅,诏以“聚珍”名之。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;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,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。
14.铜版印本:以铜为版,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,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。
15.影印本:以某一版本为底本,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,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。
16.石印本:利用多孔石质平版,经处理后制成印版,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。
17.珂罗版印本:又称玻璃版印本。用照相的方法,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,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。
18.彩绘本: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。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,如国家书馆藏明彩绘本《千家诗》等。

三、刻本的类型
按照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、刊刻先后次序等因素划分的刻本类型:
1.官刻本:指历代官方机构刻印的书本。如宋代公使库、郡学,元代各路儒学,明代藩府、国子监,清代武英殿、官书局等。这些机构刻印的书本叫官刻本。
2.监本:历朝国子监刻印的书本。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机关,据文献记载,从五代开始,国子监刻印有九经,北宋承其遗制,继续刻印经史。南宋时,旧版不存,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,称旧版为“旧监本”,新版为“新监本”。明朝有南北两监,北京国子监称北监,南京国子监称南监。国子监所刻书籍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、文史名著。
3.内府本:明清两代内廷刻印的书本。
4.殿本:清朝武英殿刻印的书本。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,乾隆四年(1739)又设刻书处,派亲王、大臣主持校刻图书。所刻之书称为殿本。殿本校刻精致,纸墨上佳,堪与宋刻本相媲美。所刻《明史》、《通典》、《通志》、《文献通考》等书,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。
5.局本:清同治光绪时各地书局刻印的书本。清同治间,由曾国藩提倡,江西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安徽、两广、两湖、山东、山西、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,所刻图书称为“书局本”或“局本”。
6.藩府本:明朝各地藩王刻印的书本。
7.私刻本:也叫家刻本,指个人、家族、家塾刻印的书本。
8.坊刻本: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,可以视为私刻本的一种。
9.麻沙本:南宋福建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的书本。
10.书棚本:南宋临安书坊刻印的书本。
11.初刻本: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。
12.翻刻本:也称覆刻本。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。
13.重刻本: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。
14.仿刻本: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的书本。
15.影刻本: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。
16.写刻本:按照手书字迹雕版印刷的书本。
17.递修本: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。宋代的雕版,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,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,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,亦称三朝递修本。如宋版眉山七史,多经宋、元、明三朝修补,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。
18.百衲本: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配成一部完整的书,如同僧人的百衲衣,故称为百衲本。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《史记》,近代又有百衲本《资治通鉴》和《二十四史》。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-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《二十四史》最为著名。
19.巾箱本:也称袖珍本。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,巾箱本指可置于巾箱之中开本很小的图书。由于这种书体积小,携带方便,可放在衣袖之中,所以又称为袖珍本。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,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,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。

四、版本的其他概念
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,古籍又可分为足本、节本、残本、通行本、稀见本、孤本、珍本、善本等。
1.足本: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。
2.节本:因原书篇幅过巨,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,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予以删节,称为节本或删节本。
3.残本:指内容残缺的图书。古籍在流传过程中,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,有的仅是缺卷、缺册,经过抄配,仍能补全;有的残缺过甚,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。
4.通行本:指刻印较多、流传较广的古籍版本。
5.稀见本:刻印较少,流传不多的古籍。如明刻方志,历代族谱、家谱,均不多见。
6.孤本: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,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。国内单传者,称为海内孤本;全世界单传者,称为海内外孤本。
7.珍本:写刻年代较早,流传很少,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,通常指宋元刻本,内府写本,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。
8.普本:普通版本的简称,相对善本而言。指具有一定历史、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。

分享 :